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是美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該報於1865年由查爾斯·德·楊(Charles de
Young)和邁克爾·H·德·楊(Michael H. de Young)兄弟創立,創刊名為《每日要聞紀事報》。
舊金山新聞報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1971年之前,新主編斯科特·紐豪(Scott
Newhall)銳意創新,大膽採用了全新的新聞呈現方式。當時的報社中有像皮埃爾·塞林格、保羅·艾弗瑞這樣的記者進行調查採訪。前者後來成為肯尼迪的新聞祕書,並當選加州參議員,在國家政治中發揮重大影響力,而後者則追蹤報道了70年代震驚一時的”黃道十二宮殺手”。
當時的報社還有大量知名的專欄作者,這使得它很快躍居全市發行量之首,超過了競爭對手《舊金山觀察家報》(San Francisco
Examiner)。隨著50年代末60年代初舊金山其他日報的停刊,《觀察家報》和《紀事報》在發行量和讀者群的爭奪日趨白熱化。這場競爭中雙方都有損失,1965年夏,當《合作經營協議》簽訂後,《紀事報》成為了全市唯一的日報,而《觀察家報》則改為晚報(這也最終導致讀者群流失)。
兩報的編輯部門合作出版週日合刊,其中《觀察家報》負責新聞版和週日雜誌,《紀事報》負責特別報道。1965年以後,兩報的廣告業務合併,該合作經營協議一直持續到赫斯特集團收購《紀事報》才告終。
2000年7月27日之前,德·楊家族通過紀事報發行公司(Chronicle Publishing
Company)控制這報紙,而之後則被擁有《觀察家報》的赫斯特國際集團收購。收購完成後,赫斯特集團將《觀察家報》轉到出版《舊金山獨立報》(San
Francisco Independent)和《亞洲週刊》(AsianWeek)的方家族(the Fang
family)手下,同時還補助了6600萬美元。在新東家手下,《觀察家報》成為了免費的小型報,而《紀事報》則成為舊金山唯一的寬版日報。
1949年,德·楊家族建立了KRON電視臺(四頻道),這是灣區的第三家電視臺。在60年代中期以前,該電視臺(以及KRON-FM廣播電臺)使用位於任務街(Mission
Street)的紀事報大樓地下一層。KRON之後搬離此地。
自2000年赫斯特集團收購《紀事報》後,該報在組織結構及版面設計上不斷改變。但在2009年2月1日,該報第145個發行年時,其週日版採用了全新的設計:標誌、排版都發生了變化,新的專題、加黑、彩色版的條幅和標題字型。而報紙的紙張尺寸卻減小了,這順應了時下美國報紙的改革方式,如《芝加哥論壇報》和《奧蘭多哨兵報》(Orlando
Sentinel)也在2008年採用了新的版面設計,並減小了報紙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