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ereum|以太坊區塊鏈基金會

以太坊(eThereum)是一個開源的有智慧合約功能的公共區塊鏈平臺,通過其專用加密貨幣以太幣(Ether,又稱“以太幣”)提供去中心化的虛擬機器,被稱為“以太虛擬機器”(Ethereum
Virtual Machine)來處理點對點合約。並在瑞士成立了以太坊基金會。

eThereum

以太坊的概念首次在2013至2014年間由程式設計師Vitalik
Buterin,受比特幣啟發後提出,大意為“下一代加密貨幣與去中心化應用平臺”,在2014年通過ICO眾籌得以開始發展來的,截至2017年5月,以太幣是市值第二高的加密貨幣,僅次於比特幣。

以太坊特點:相較於較大多數其他加密貨幣或區塊鏈技術,以太坊的特點包括下列:

1.智慧合約(smart contract):儲存在區塊鏈上的程式,由各節點執行,需要執行程式的人支付手續費給節點的礦工或權益人。

2.叔塊(uncle block):將因為速度較慢而未及時被收入母鏈的較短區塊鏈併入。使用的是有向無環圖的相關技術。

3.權益證明(proof-of-stake):相較於工作量證明,可節省大量在挖礦時浪費的電腦資源,並避免特殊應用積體電路造成網路中心化。(尚未實現)

4.閃電網路(lightning network):可提升交易速度、降低區塊鏈的負擔,提高可擴充套件性。(尚未實現)

5.開發社群穩固,不斷成長,勇於使用硬分叉(hard fork)。

以太坊發展歷史:

以太坊最初由 Vitalik Buterin 在2013年提出。Vitalik
本是一名參與比特幣社群的程式設計師,曾向比特幣核心開發人員主張比特幣平臺應該要有個更完善的程式語言讓人開發程式,但未得到他們的同意,因此決定開發一個新的平臺作此用途。Buterin
認為很多程式都可以用類似比特幣的原理來達成進一步的發展。Buterin
在2013年寫下了《以太坊白皮書》,說明了建造去中心化程式的目標。然後2014年通過網路公開募資得到開發的資金,投資人用比特幣向基金會購買以太幣。

最初以太坊程式是由一間位在瑞士的公司 Ethereum Switzerland GmbH 開發,之後轉移至一個非營利機構“以太坊基金會”(Ethereum
Foundation)。在平臺開始發展的最初,有人稱讚以太坊的科技創新,但也有人質疑其安全和可擴充套件性。

以太坊最重要的技術貢獻就是智慧合約。智慧合約是儲存在區塊鍵上的程式,可以協助和驗證合約的談判和執行。以太坊的智慧合約可以數種用圖靈完備的程式語言寫成。紐約時報稱以太坊平臺是一臺由眾多使用者構成的網路來運轉的公用電腦,並用以太幣來分配和支付這臺電腦的使用權。經濟學人則說明智慧合約可以讓眾多組織的資料庫得以用低廉的成本互動,並且讓使用者寫下精密的合約,功能之一是產生去中心化自治組織,也就是一間只是由以太坊合約構成的虛擬公司。

猜你喜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