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濱紅磚倉庫(Yokohama
Akarenga)是橫濱最具有代表性的觀光景點,包含各類咖啡館、餐廳和店鋪,而位於兩棟建築物之間的1號館的大廳則可作為活動廣場及文化設施。除了購物和用餐之外,遊客還可以面對大海,眺望港口來來往往的船隻和港未來的景色,感受橫濱這座海港城市獨特的歷史和文化。
橫濱紅磚倉庫利用建於100多年前的2棟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經過整修重灌煥然一新,成為時尚的文化和商業設施;在明治至大正年間這裡曾被用作日本政府的保稅倉庫,是日本最早的近代港灣設施,可以說為日本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89年橫濱紅磚倉庫結束了作為倉庫的歷史使命,經過9年的儲存及修復工程,於2002年作為文化商業設施重新對公眾開放;在這座由磚瓦建造的建築物中,各類咖啡館、餐廳和店鋪鱗次櫛比,而位於兩棟建築物之間的1號館的大廳則可作為活動廣場及文化設施,一年四季舉辦著各類豐富多彩的活動和公演。每到夜幕降臨,這裡便被五彩繽紛的燈光照亮,使這處位於海濱的古老建築充滿了夢幻意境。
橫濱紅磚倉庫年鑑歷史:
1859年,經歷了佩裡率領黑船登陸日本、日美親和條約以及日美締結修好通商條約,日本終於結束了江戶時代以來長久的鎖國時代。當時橫濱是一個僅100戶人家、500多人口的小村莊,由於被定為開港的場所,由此開始了橫濱作為大都市的新的歷史篇章。此後步入明治時代,由於需要建設與海外進行貿易的新港口,這裡的人口急劇增加,快速成長為一個近代化的大都市。
1911年,開港之初的橫濱還沒有可供船舶停靠的岸壁,因此建設正規的碼頭便成為當時國家的一項重要課題。作為明治政府的第一期建港工程,1896年(明治29年)鐵棧橋(大棧橋的前身)終於完成,此後為了適應急速增長的海外貿易的需要,又於1899年(明治32年)開始了第二期工程即新港碼頭的建設,這是東亞地區第一個接岸式碼頭。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環節,還建造了保稅倉庫(※1),也就是現在的橫濱紅磚倉庫(當時被稱為橫濱海關新港碼頭倉庫)。新港碼頭帶有上屋(※2)、倉庫、吊車、鐵道等設施,是日本第一個現代化的港灣設施。
此後,又於1907年(明治40年)開始了2號倉庫的建設,並於1911年(明治44年)竣工。其設計者是當時統率大藏省臨時建築部的妻木賴黃。所謂”保稅倉庫”,即對從海外運輸到港但還未完成進口手續的物資進行臨時保管的設施。所謂”上屋”,即在船舶和倉庫之間進行貨物的裝卸或臨時保管的設施。上屋與倉庫的區別在於其沒有牆壁,或是僅有柱子和屋頂的建築物。
1913年,1號倉庫於1908年(明治41年)開始動工,並於1913年(大正2年)竣工。完成後的紅磚倉庫中採用了日本最早的貨物專用電梯、消防水栓(sprinkler)、防火門等裝置,是當時日本最先進的具有世界水準的倉庫。為了加強防震強度,還採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定聯鐵構法,即在磚瓦中埋入鐵材的手法。磚瓦全部採用日本國產,僅2號倉庫就採用了近318萬塊。作為引進了最新技術的國家示範工程,2處倉庫終於得以落成了。
1923年,在9月1日發生的關東大地震中,橫濱港的設施也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紅磚倉庫的2號倉庫雖免遭倒塌,但是1號倉庫的中央部分全部坍塌,遭到了巨大的破壞。在這次地震中,眾多磚瓦構造的建築物倒塌遭毀,自此以後鋼筋結構的建築物逐漸成為主流。目前儲存完好的磚瓦結構建築物已經非常稀少,是珍貴的建築遺產。
1930年,關東大地震中遭到破壞的1號倉庫的規模被縮小到大約一半左右,並從內部加入了鋼筋水泥的牆壁增加抗震強度。2號倉庫也為了提高耐震強度,進行了撤去吊車等的改建工程。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後,與海外的貿易被中斷,紅磚倉庫成為放置戰爭所需軍事物資的補給基地。戰後,與橫濱市中心的眾多設施一起被GHQ徵用(※),被用作美軍港灣司令部,並設定了事務所與食堂等,失去了其作為港灣倉庫的功能。※所謂”徵用”,即強行收繳之意。戰後日本有許多重要設施及建築物被強行收繳。
1956年,在經歷了10年的徵用之後,1號倉庫被用作海關倉庫,2號倉庫則被用作公共的上屋。與海外的貿易重新開始,入港船舶噸位數與交割貨物量等均突破了戰前的記錄。1974年,當時從這裡出入港的貨物量達到每年90,000噸,進口方面主要為羊毛,出口包括輪胎產品、光學機械、合成樹脂等。
1970年,進入昭和40年代(1965年前後)之後,海上運輸的集裝箱化急速發展,日本全國各地相繼建成能夠滿足大型集裝箱船停泊需要的深水型長岸壁、門式起重機、以及大型集裝箱堆場的最新碼頭,在這樣的局勢下1976年橫濱港的交割貨物量急劇減少。紅磚倉庫作為倉庫的功能減弱,面臨著用途中止或建築物解體的命運。此時,作為橫濱市的都市再生計劃的一環,開始探討對於紅磚倉庫的儲存方案。
橫濱市為了將橫濱站周邊及關內、伊勢佐木町這兩個處於分離狀態的市中心部分實現一體化,進一步充實城市功能,於1983年(昭和58年)開始著手”港未來21″規劃,在中央地區(港未來車站周邊)建造地標塔大廈等近現代派的時尚建築,同時在新港地區則計劃以港灣的標誌紅磚倉庫為中心,建設成能夠體現橫濱歷史和景觀的街區部分。
1989年,此後紅磚倉庫的交割貨物量繼續減少,1986年全年為2000t,進口貨物主要為醃漬的蔬菜和竹掃帚,出口則以影印機相關裝置為主。到1989年(平成元年),紅磚倉庫徹底結束了其作為倉庫的使命,落下了長達80年的歷史帷幕。
1992年,(平成4年),橫濱市探討紅磚倉庫的儲存方案,在經過與國家的交涉之後,取得了紅磚倉庫的土地和建築物所有權,並設立了”儲存活用探討委員會”。由此,紅磚倉庫的儲存活用終於跨出了巨大的一步。
1994年,自關東大地震之後未再對紅磚倉庫進行大規模的修繕工作,因此需要進行全面的改建工作。至1999年為止,這裡相繼實施了屋頂改建、窗戶及天窗的修復、塗鴉痕跡去除、以及用鐵架來增強構造強度等改建工作。
1999年,在進行儲存工作的同時,對整個專案的理念進行了全面探討,並得以確定。為了創造具有橫濱特色的文化氛圍,並且給市民帶來可供休憩及娛樂的場所,最終決定將”打造港灣的娛樂與文化空間”作為專案的理念,1號倉庫將主要被用作文化事業方面,2號倉庫則主要作為商業設施予以利用。
2000年,內部改建工程全面開始,主要包括煤氣、電力、上下水等裝置及作為文化設施、商業設施所必要的裝置改造方面的工作。為了能夠讓紅磚倉庫具備新的功能,並同時保留作為歷史建築物的記憶,在改建過程中採取了特別的措施,例如竹管的天花板、防火門、吊門軸、臺階室等均保留採用了初建當時的材料。
2002年,儲存修復工作長達大約9年。2002年(平成14年)4月12日,活用工程宣告結束,紅磚倉庫終於得到了復甦。1號館成為設有活動大廳及展覽空間的文化設施,2號館則成為匯聚了各類餐廳和店鋪的商業設施。這一年來到這裡觀光購物的遊客達569萬人之多,作為改造後的橫濱市標誌,受到各方面的熱切關注。
2007年,鑑於為日本的產業近代化做出的巨大貢獻,並作為能夠體現橫濱港發展歷程的近代化產業建築群之一,紅磚倉庫被選定為日本經濟產業省的”近代化產業遺產”。
2010年,為了表彰紅磚倉庫在亞太地區文化儲存及修復事業中作為官民合作的成功典範及其優異的成果,被授予日本國內首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儲存的亞太地區文化遺產獎”優秀獎的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