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藝術博物館(Harvard Art Museums)是一座隸屬於哈佛大學的藝術博物館,與牛津大學的阿什莫里博物館、劍橋大學的非茨威廉博物館,堪稱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大學藝術博物館。博物館內藏有來自歐洲、北美洲、北非、中東、南亞、東亞及東南亞等等各地區從古至今的藏品約25萬件。
博物館群由三座博物館及四個研究中心組成,其中三座博物館為:福格博物館(Fogg Museum,建於1895)、萊辛格博物館(Busch-Reisinger Museum,建於1903)和薩克勒博物館(Arthur M. Sackler Museum,建於1985);另四個研究中心為:薩第斯考古勘探研究中心(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 of Sardis,成立於1958)、現代藝術技術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Technical Study of Modern Art,成立於2002)、哈佛藝術博物館檔案庫(Harvard Art Museums Archives)及斯特勞斯保護技術研究中心(Straus Center for Conservation and Technical Studies,成立於1928)。
博物館內藏有來自歐洲、北美洲、北非、中東、南亞、東亞及東南亞等等各地區從古至今的藏品約25萬件,具有重要的國際意義。它的館藏品彙集了幾代人的慷慨捐助,絕大部分捐助者是哈佛大學校友,通過百餘年的努力,哈佛教職員工利用這些豐富的資源深入教學和研究,創造了哈佛大學的博物館文化。
福格博物館於1895年以威廉海斯•福格的遺贈籌建,主要藏品為西方繪畫、雕刻、素描、印刷品和照片。當時的哈佛美術系系主任埃德加•費布斯和美術系教授保爾•薩克斯期望福格藝術博物館能像一間美術試驗室,用高水平的藝術珍品來教學。許多館藏專案專用於美術史學院的教研,使大學生直接接受人類文化藝術精華的薰陶。
萊辛格博物館以“德國博物館”為名而於1903年成立,主要藏品為德語國家的藝術,包含素描、照片及印刷品,並收藏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藝術品,同時展示中歐、北歐文化藝術。薩克勒博物館建於1985年,以該館的當時最大捐贈人薩克勒為名,主要收藏古代亞洲、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藝術品,如中國古代青銅器、玉器、陶瓷、古代繪畫和佛教雕刻及北朝鮮陶瓷、日本浮世繪、印度繪畫、阿拉伯書法、波斯地毯、希臘和羅馬古青銅器、石雕等。
在近幾十年來,隨著世界各地的藝術機構的湧現與聚集,哈佛大學的藝術藏品有點與世隔絕的感覺。2008年,博物館宣佈將劍橋昆西街32號舊有建物關閉以進行擴建工程,由國際著名建築師佐•皮亞諾(Renzo Piano)領銜,核心目標是開放藏集,併為哈佛大學和附近社群創造一個從事藝術學習和研究的新平臺。2008年9月至2013年1月,位於劍橋百老匯485號的薩克勒博物館接替了福格博物館、萊辛格博物館及本身薩克勒博物館藏品展出工作。
擴建工程持續六年之久,耗資3.5億美元,總面積20.4萬平方英尺,首次將三座博物館聚集在一個屋簷下,並新建有一個特展畫廊和三個小型大學畫廊,被譽為是2014年最受期待的建築之一。新建築最大的特點是光線與通透度,這也是皮亞諾這位義大利建築師最重要的設計特徵,展示了義大利建築文雅的特點。
皮亞諾認為,透明度是都市生活的重要的特徵,都市氛圍是在建築物與街道的對話互動中營造的。工程增加了40%的展覽空間,除去一個有300個座位的劇院,還有多個教室、小書房與文物保藏中心。空間高闊的畫廊用於容納超大型的當代藝術作品,還有一塊為數字作品預留的展示空間。在新建築體內,觀眾可以進行與展品相關的新研究,探討身在博物館內產生的新觀念,瞥見工作中的修復人員,訪問獨一無二的藝術研究中心,並享有觀看豐富藏品的第一手經驗。
哈佛藝術博物館於2008年將劍橋昆西街32號舊有建物關閉以利擴建整修工程的進行,經過改建並擴建之後的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於2014年11月16日正式向公眾開放。開館大展定為“馬克•羅斯科的哈佛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