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AI實驗室」是一家位於臺北的私人資助的研究機構,其目標是利用臺灣獨特的優勢來構建人工智慧解決方案來解決世界問題,該實驗室由美國科技巨頭微軟公司的前任首席開發經理Ethan
Tu領導。
人工智慧已是21世紀各方領域與產業積極投入的新顯學,捨棄海外高薪工作為臺創辦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的杜奕瑾認為,臺灣擁有適合發展人工智慧的氛圍,並在醫療產業、智慧城市以及軟體人才3大領域上,深具發展潛力。
「雅婷逐字稿」是由AILabs開發的,不論在會議記錄、生活備忘、訪談紀錄、課堂錄音等,「雅婷逐字稿」都可以精準且快速的幫我們自動打完逐字稿,以往要一個小時起跳的逐字稿,現在錄音完成實就同步完成。
2017年3月,捨棄美國微軟高薪工作回到生長的臺灣,創辦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的杜奕瑾認為:「臺灣擁有適合發展人工智慧的空氣,只需要政府政策扮演陽光,產業提供足夠的水(資金),臺灣一定能成為全球矚目的人工智慧基地」。不同於其他新創產業需要經過募資、籌資等過程,有豐富人工智慧研發與推動經驗的杜奕瑾,自掏腰包創辦非政府、非營利導向的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目的就是希望讓各行各業知道臺灣在人工智慧上,不但有國際認可的學術研究能力,也有頂尖軟體人才,可藉此拋磚引玉,提升臺灣軟體產業的競爭力。
當2016年由Google開發的AlphaGo電腦圍棋程式在南韓首爾擊敗最強棋士李世乭,引起全球的震撼,臺灣輿論開始討論人類將被電腦取代的時代來臨,甚至憂心具備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將取代傳統人力,衝擊就業市場。
「事實上,這樣的認知窄化了人工智慧的可能性。」杜奕瑾認為,人工智慧能創造新的價值鏈要做到3大創新:資料創新、演算法創新及應用體驗創新。臺灣藉由3大創新發展人工智慧也有3大領域:醫療產業、智慧城市以及軟體人才。
擔任創辦人的杜奕瑾認為,將AI運用在醫療上,臺灣具備絕對優勢。在生技領域中,科學家對於人類基因投入長達50多年的研究,由於基因太複雜,因此研究成果都還在起步階段,但是在美國倡議的個人醫療、精準醫療以及治療癌症,都倚賴基因與人工智慧相結合。臺灣擁有完整的基因資料庫,一旦未來定序研究成本降低,對發展精準醫療深具優勢。
此外,臺灣施行健保並累積全民醫療資料長達22年,資料都已數位化,如能消弭個資法造成串連研究的壁壘,以臺灣資料創新能力,讓醫療結合人工智慧的可能性讓人期待;研發製藥與醫材開發一直是臺灣醫療產業的強項,匯入人工智慧也將有更多元的發展。
杜奕瑾在日前公佈了用AI結合無人機,打造AI版的360度《看見臺灣》,向已過世的導演齊柏林致意。杜奕瑾指出,齊柏林拍《看見臺灣》時,都是靠他的眼睛、他的靈魂去運鏡、尋找畫面,除了記錄這塊土地環境變化,還可以監測空汙環境的影響,都是很創新的做法。
齊柏林還在世的時候,常被問到為什麼不用無人機空拍?他指出無人機的取景沒有辦法滿足記錄片導演的需求。只可惜在臺灣,沒有人聽懂他的需求。杜奕瑾試著用AI去調整無人機的自動找視角、運鏡操作、影象取景,就像是「眼睛是靈魂之窗,但是AI試著扮演靈魂角色」。對團隊來說是挑戰,也是創新實驗。而杜奕瑾的目標則是嘗試用人工智慧結合無人機空拍,再與智慧城市結合,開拓更多應用可能。